淮滨论坛

查看: 633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淮滨县谷堆乡水利志

[复制链接]

2160

主题

9333

帖子

9744

金币

官方团队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注册时间
2007-5-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5 15:1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南郑州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概述谷堆乡位于淮滨县的东南方,北临淮河,东临白露河,南临期思河,三面环河。淮河的两大支流洪河、白露河都在辖区内注入淮河,地势低洼易涝,四面环堤,堤防长46公里,全乡人口6.4万,可耕地7.2万亩。谷堆乡社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事业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水利事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谷堆。解放以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及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迄今为止,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各项水利设施。目前,全乡共有大型排涝站九座、自排闸11座、大型电灌站11座、小型电灌站9座,并拥有较为完备的排灌港、渠系统。
          二、领导关怀谷堆乡四面围堤,地势低洼易涝,堤防险工险段较多,所在谷堆乡的水灾水害始终牵挂着各级领导的心。1988年11月8日,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的程维高一行,亲临谷堆乡视察了韩港排涝站及韩港电灌站。1990年6月时任河南省副省长的宋照肃亲临谷堆乡检查抗洪抢险情况,并亲自到当时还在引洪区的谷堆村老街组,与村民交谈了察民意,当看到老街组村民被洪水阻隔在堤外一座孤岛上时,当时表态要想方设法把老街组从行洪区迁安出来,并表示不久还要来看望大家,村民们深受感动,齐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宋照肃还于90年中秋节委托他人来谷堆看望老街组村民,1991年底,谷堆村老街组迁安完毕。1998年7月正值汛期,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的李克强同志,乘船视察了谷堆乡淮干堤防,一直到安徽省的王家坝大闸。2001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乘船到谷堆乡孙岗村视察孙岗村六组淮干堤防险工段,并与在场的民工亲切握手,又下到田间、地头与在正拔秧的群众亲切交谈,询问水灾防患情况、灌溉情况及庄稼收成情况等,充分显示了他“平民总理”的风采。
          三、洪涝灾害解放初期,谷堆乡的堤防既矮又窄,加之河南泄洪断面较窄,洪涝灾害时常发生。1950年7月,谷堆堤防决堤,整个谷堆围区变成汪洋。1953年7月、1954年7月、1956年7月,谷堆堤防三年相继决堤,有“五年三淹”之说。1960年7月,谷堆堤防再次决口。1968年农历6月20日,由于连续的普降暴雨,刚整建一年多的堤防,分别在谷堆乡刘营段、朱湾段及蔡台西段三处决堤,整个谷堆围区又成汪洋,所有房屋淹倒殆尽,人员伤亡 人,大牲畜淹死 头。1980年6月底,谷堆乡徐圩村蔡台险工段由管涌引起决堤,谷堆围区自成汪洋,秋作物绝收,房屋倒塌 间,无人员伤亡。1982年汛期来的比较早,谷堆沿淮行洪区滩地的小麦尚没有成熟,洪水就超过警界水位,河外滩地小麦全部绝收。六、七、八月连阴雨不断,七月份谷堆围区,白露河堤防,孙岗村高庄组段,由管涌引起决堤,谷堆乡东半部又成汪洋,由于连阴雨多,决堤处无法及时垫实,至使秋季农作物绝收。1991年又遇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从农历4月底即开始普降大暴雨,5月初,淮河就超警界水位,全体防汛人员在堤防上过的“端午节”。从此连续七次涨退不定,由于降雨量大,淮河水位居不退,围区内涝不能自排,全靠当时的三座电力排涝站强排,所以围区的旱作物全部绝收,部分低洼处的水稻埋头时间长,导致腐烂而绝收,高处的水稻也大面积减产,损失几乎等同于82年高庄决堤。
          四、堤防建设谷堆乡圩区的堤防在解放前及解决初期,大都以河流的走向,在岸边由人工堆成,蜿蜒曲折,河堤既矮又窄泄洪不畅,洪水大涨时即易决堤,这也是五十年代多次决堤的主要原因,虽然人工多次修补,但仍未解决根本问题。1956年秋冬及1956年春,集全乡之力,用民工先对白露河及思河堤防进行推建整修,形成了现在堤防的雏形。1966年冬及1967年春,对谷堆乡淮河堤防进行大规模的截弯取直、重新推建,全乡男工、妇女苦干五个月之久,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淮河堤防的雏形。以后几年利用冬春农闲季节,谷堆乡群众用肩挑、车推,挖老堤,垫新埂一直不断。1986年秋开始上级水利部门动用机械对谷堆乡46公里堤防进行加宽加高。1991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使谷堆围区的堤防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1992年上级水利部门再次动用机械对谷堆堤防进行加固,终于形成了现在的谷堆堤防。
          五、排涝谷堆乡地势低洼,四面环堤,内涝灾害严重,所以排涝成为农业生产的第一大要务,1957年秋、冬季节,首先开挖了图益南经吴营至谷堆村的韩港和冷营经王圩至孙岗村王台组的王港,建立了两个自排闸,当时的排涝工具主要是用水车人工踩踏,内涝水在的时候根本不能满足排涝的需要。那时的孙岗村、王圩村两千多亩土地都是沼泽、草地,根本无法耕种。1975年的内涝水非常大,谷堆乡东半部的几个村秋作物几乎绝收,如何排除内涝水患成了当时乡党委、政府领导的头等大事。内涝水退后,时任乡党委书记的吴祥寅请来县水利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谷堆乡的排涝港进行了整体的规划设计,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区域排水的原则,西部规划了范港、友谊港,中部规划了韩港及两条支流,东部是王港及月牙河排涝系统。在当年秋来即组织全乡男工妇女,对村为单位集中出工。首先开挖了范港、韩港及王港,工程一直干到1976年春季,1976年秋季开挖了友谊港,1977年春季又蔬通杨湾到朱营的排涝港,以后的几年内各村以村为单位对本村的排涝沟渠进行了完善、修整,形成了现在比较完善的排涝系统。 1975年以前的排涝,主要以自排及人工踏水车排涝,1976年以后,由于几个在的排涝港的开挖,排涝是用大型柴油机,从1985年开始上级水利部在谷堆乡先后修建了范港、韩港、吴寨、朱营四座电力排涝站,每座排涝站安装四台机组,大大提高了强排能力。1997年杜湾村自筹资金修建了杜湾排涝站,2006年又进行升级改造,从2008年开始上级部门又加大了水利设施的投入,在谷堆乡又新增建了友谊港排涝站、韩港新站,王港站及朱营新站四座大型电力排涝站,目前谷堆乡拥有九座大型排涝站,为谷堆乡的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六、灌溉谷堆乡是淮滨县水稻的主要产区,解放前就有栽种水稻的习惯,所以灌溉就成了农业生产的主要工程。谷堆乡地势低洼,河叉较多,加之群众垫庄台挖的土塘较多,蓄水资源丰富,七十年代以前生产用水都从沟塘、老河叉内取,灌溉的工具是脚踏水车和“水斗子”全部是人工。七十年代有了柴油机抽水,水田迅速扩大,沟塘蓄水已经不能满足灌溉的需要,1973年陆续修建了杜营台渠、周庄灌渠、蔡台子灌渠、沙湾村弓背灌渠及孙岗村六队灌渠,用大型柴油机从淮河取水灌溉。1977年期思、张庄、谷堆交界的兔子湖水库被重新清淤扩宽后,修建了从兔子湖经杨湾、朱湾、洪营、符营、朱营的自流灌溉渠,解决了谷堆乡西南部六个村的灌溉问题。1986年又新增了韩港电灌站,并对蔡台灌站进行机械到电力的升级改造,由于电力的普遍使用,各个灌站相继升级改造成电灌站,蔡台、韩港两个乡级电灌站,总渠长约7公里,可灌溉耕地1.2万亩。目前沿淮河及白露河的行政村几乎村村都有电灌站,加之全乡 眼机井基本上可以满足全乡群众的灌溉需要。
         七、抗洪抢险抗洪抢险突击队是全乡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所以抗洪抢险突击队的组织建设是历届党委、政府必抓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的汛期来临之前乡党委、政府就会组建一支由乡机关及乡直单位年青力壮的人员组成的40余人专业抗洪抢险突击队,进行实战训练并接受上级点验。各行政村也会按照要求成立一支村级突击队,每村不少于30人以民兵预备役人员为主,直接听从乡防汛指挥部指挥。谷堆乡抗洪抢险突击队经过多年的抗洪实战训练,成为了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抢险队伍。例如:2002年7月9日下午2点钟栗园村栗园组东淮河空堤处(原68年决口处)出现塌方、混浊的洪水像开水锅一样翻着大泡,险情报到乡防汛指挥部,时任乡党委书记李鹏亲率突击队员十分钟赶到现场,突击队员腰系安全绳,下到一人多深的水里,用编织袋装土垫堵,通过紧张的4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排除了险情。2006年7月12日,淮干蔡台险工段由于迎头水的冲击,堤防出险情,乡党委书记李鹏亲率突击队赶赴现场,用编织袋装土,在迎水头堤脚处,又筑起一道保护墙,当时的市委书记王铁在县领导的陪同下也赶到现场,与突击队员一一握手表示慰问。劳累了一天的突击队刚刚躺下休息,又接到县计生委领导张桂义(派驻在谷堆乡唐店村思河堤防防汛干部)的电话:唐店腰庄穿堤涵洞出现管涌。险情就是命令,突击队员自带工具在李鹏书记的带领下,十分钟赶到现场进行紧急处置,先用棉被塞堵后用石块和编织袋进行掩堵,通过两个小时的奋战,终将险情排除。正是有这些抗洪突击队员的坚强守护,才换来了谷堆乡5万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历史不会忘记,群众会记住他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897

帖子

1345

金币

7级:中校

Rank: 7Rank: 7Rank: 7

注册时间
2014-6-9
沙发
发表于 2014-12-6 13:11: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宁波
官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